![]() |
![]() |
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指示,推动学科实践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,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材料工程系与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5年4月至7月期间,联合开展了以“探寻冶山古韵,铸就材料新魂——弘扬科学家精神”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。本次活动通过多维度实践路径,带领师生在历史与现代的交汇中解码科学家精神,构建起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的协同创新模式。
一、跨学科协同,构建多维实践框架
材料工程系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由邵艳群教授担任顾问,叶钦、陈艳云两位老师担任指导,6名材料工程系学生为核心的实践团队。活动以冶山春秋园为主要实践基地,整合历史文献研究、科研案例剖析、实地调研考察、思政教育创新等多元形式,形成“历史溯源—科研实践—思政传播”的完整链条。
在前期准备阶段,团队系统查阅了冶山春秋园相关历史文献及学术研究报告,深入了解古代冶山地区冶金工艺发展脉络。同时,聚焦唐电老师团队对开元寺唐代大铁佛的研究成果(12篇SCI论文、6项国家发明专利)以及邵艳群老师团队在冶山春秋园项目中的文物保护材料研发工作,为实践奠定理论与专业基础。
二、深耕历史现场,解码科学精神内核
4月至5月期间,实践团队走进冶山春秋园,在专业讲解员引导下参观冶山春秋园博物馆,清风苑等核心景点,学习了古代冶金从矿石开采到成型加工的完整工艺流程。团队成员重点记录了欧冶池铸剑历史、唐代铁器文物的材料特性与制作工艺,深入挖掘教师团队在考古材料分析、文物保护材料研发中的幕后故事。
三、整合育人资源,创新思政教育形式
实践团队同步开展了校友及学生成果挖掘工作,通过查阅档案、走访校友等方式,梳理材料工程系校友在行业发展中的贡献,以及在校学生在材料学科竞赛中的创新成果,形成了兼具历史厚度与青春活力的育人案例库。
基于前期积累的丰富素材,团队精心策划并录制了“大学生讲思政课”视频。学生主讲人以科学家精神为主线,将教师科研故事、校友风采、古代工艺智慧与现代材料技术有机融合,通过“学生讲、学生听”的形式,打造出贴近青年学子的思政教育新载体。视频制作过程中,团队运用动画演示、原声访谈等多元手段,优化视觉与听觉效果,最终形成兼具专业性与感染力的思政作品,在校内及网络平台广泛传播。
四、总结
本次材料工程系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开展的“解码科学家精神” 思政主题社会实践,是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推进 “大思政” 教育体系建设的创新尝试。活动以冶山春秋园为实践载体,通过 “教师科研历程探寻 — 冶山实地调研 — 校友及学生成果挖掘 — 思政课视频制作” 的完整实践链条,实现了历史文化传承、专业知识融合与思政教育创新的深度结合。
从实践成效来看,跨学科协作模式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的学科壁垒,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与科研实践中直观感知科学家精神的本质,既深化了对材料学科历史脉络与现代应用的理解,又激发了专业使命感与创新意识。“大学生讲思政课” 的教育形式创新,通过青年视角转化抽象精神价值,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传播力,为高校思政育人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。
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材料工程系 版权所有 Copyright©2009~2013
通讯地址:福州市鼓楼区杨桥西路50号福州大学至诚学院材料工程系 邮政编码:350002
联系电话:+86-0591-83753911 传真:+86-0591-83756517 E-mail:fzuzccmed@gmail.com